雅安熊猫演艺中心

被誉为“活化石”的大熊猫,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。它性情温顺,体型丰腴,头圆尾短,体色为黑白两色,有着大大的黑眼圈,深受人们喜欢。雅安位于四川省,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所在地。
但是,近代发现大熊猫并将其介绍给全世界的并不是中国人,而是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·戴维神父。1869年戴维将一只大熊猫的皮做成标本,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。从此,匿居荒野的大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。
新中国建立之后,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,包括陆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,颁布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,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该物种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。
从针对大熊猫的捕杀、走私,使其沦为濒危物种,到制定法律进行严格的保护,是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。我们终于意识到对自然掠夺,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。我们不能失去自然,这是由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构建出来的多样性,人类依赖于这个系统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。
地球是人类文明的“摇篮”,天地万物的呵护与奉献才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。如今,我们竭尽所能去保护珍贵物种————大熊猫,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洐创造一个“摇篮”,让它们永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……
方案采用了一大一小两个类似“摇篮”的形体,大的体量处于用地的中心,容纳演出的主要功能,小的体量在主体建筑的右侧,布置演员宿舍、排练厅和辅助功能。两个体量均采用斜切面的方式,将屋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。在斜切屋面上遍植当地的花卉,利用当地雨量充沛的特点,减少人工护理成本。两个体量交接在一起,憨态可掬的造型让人联想到母子熊猫。
为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完整性,主入口处是一个下沉广场,观众可以拾阶而下,通过下沉广场来到高大的、开敞的前厅,这种先抑后扬的处理,激发出观众的空间体验和参与热情。这里是观众休息、安检、验票的场地,也为他们在多雨的雅安中提供了一处舒适的缓冲区域。面对前厅的主要立面是由多重绿色竖向分格组成的,仿佛让观众进入了一片神秘的竹林。竹子是熊猫的主要食物,也预示着有关熊猫主题的演出即将开始。
通过前厅,观众将进入行进式演出厅,在这里观赏各种相关表演之后,进入最后的演出大厅,这里是一个拥有1200个观众席的表演大厅。巨大的舞台包裹着观众席,使观众感受到沉浸式的演出效果。
建筑的表皮采用铝制穿孔板材料,为突出“毛茸茸”的感觉,铝穿孔板单片设计成6:1的长条形,并将前部和中部固定在内侧龙骨上,而后部则悬挑出去,形成羽毛状的效果。这样的处理方式解决了巨大曲面与细节处理之间的矛盾,将复杂的三维造型转化为二维定位,降低了造价和施工难度。铝穿孔板为双层错位排布,基于穿孔板的半透的视觉特性,产生了3种不同的“透明度”。同时,内部设置LED灯展现夜晚的特殊照明效果。
通过二层的造型楼梯,观众可以到达绿植屋顶。绿植屋顶上设有两处平台可以观景。游走于屋顶之上,近处的屋顶绿植与远处绿意盎然的山林相连,沉浸其间,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,回到了自然的怀抱。